人在壓力下會出現一些異常行為,這種異常如果持續出現,就是一個警告訊號
(1)經常缺席
(2)拖延、遲到
(3)對時間控制經常出差錯
(4)常有自我防衛性或自我解釋之行為,如逃避現實或過度猜疑
(5)工作表現失常
生理上的徵兆
1. 體重過重,與你的年齡及高度不相稱
2. 高血壓
3. 胃口欠佳
4. 一發生問題時就有想吃的慾望
5. 心臟經常疼痛
6. 慢性腹瀉或便秘
7. 失眠
8. 長期疲勞
9. 經常頭痛
10. 每天需要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藥品
11. 肌肉痙巒
12. 沒吃東西卻覺得很飽
13. 呼吸急促
14. 容易昏眩或嘔吐
15. 哭不出來或容易掉眼淚
16. 持續性的性問題(性冷感、無能、性恐懼)
17. 精力過盛以致不能安靜坐著休息
心理上的徵兆
1. 常常感到不安
2. 經常對家人或工作夥伴發脾氣
3. 覺得人生乏味
4. 常常覺得無法適應生活
5. 擔心金錢問題
6. 對疾病懷有莫名的恐懼,特別是癌症或心臟病
7. 害怕自己或別人會死去
8. 有壓抑氣憤之感
9. 不能痛快大笑
10. 覺得被人家排拒
11. 擔心不能成為成功的父母,而感到失望
12. 害怕週末來到
13. 不想渡假
14. 覺得無法與任何人談論自己的問題
15. 在做另一件事之前,完全無法集中精神或完成一件事
16. 害怕身在高處、狹窄空間、打雷或地震
參考資料http://summer.ntua.edu.tw/~t0336/pressure.htm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調適壓力的12大妙方
1.壓力形成前,預防可避免的壓力源:
有些壓力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平時注意保健之道
就能夠減少因生病帶來的壓力
人往往想討好別人,而擔心說「不」會得罪人
其實
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
學習取捨
對於自己沒有把握或不想做的事
可學習婉轉而執著的說「不」,也才能避免可能的壓力源
2.壓力形成前,提昇「抗壓力」:
可以從以下幾點努力來增加一般處理壓力的,能力:
(1)平常學習好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堅毅的性格
(3)平時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網
(4)培養與維持運動習慣
(5)了解自己和成長自己
(6)接受醫院或民間團體的「壓力管理訓練」
3.壓力中,盡力而為:
凡事盡量不拖延
學習時間管理,強調行動力
就能提昇處理事件的效率
處理壓力事件中
盡力而為就是一種成功
之後
再心安的聽天由命
再用好的「應對方法」來處理壓力
4.壓力中,做好「自我暗示」:
處理壓力事件時,
暗示自己「擔心是沒有用的
我可以想一些方法來面對它的」
處理受挫的感受時
暗示自己「凡事只要盡力而為了
就可心安理得
再來做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
5.轉移憂慮:
一心常只能一用
可做一些事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例如看風景、聽別人說話«««««等
可做運動讓身體動起來
例如跑步、打球«««««等
可讓腦子動起來
例如閱讀、唱歌、聽音樂«««««等
6. 停止憂慮:
可嚐試「思考中斷法」
在心中喊「停」來停止思緒
找人說出來,用筆寫下來,用心唱出來,抒發了憂慮
自然停止了憂慮
事前做了最壞的打算
可以減少憂慮
事後用心接受那已不能改變的事實
才可能停止憂慮。
7. 適當發洩:
壓力出現了(1).第一步是先察覺自己的內在情緒反應
(2).第二步是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因為情緒無對錯之分,情緒只是反應出真誠的感覺
(3).第三步是適當的表達出情緒,例如說出來、寫下來、運動、運用幽默感。
8. 改變想法:
心理學上的一段名言:
「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
對於事件的看法是因
決定了的心情是果
換句話說
當壓力產生了
若能修正自己對於事件的不合理看法
就能修正自己的負向心情
而常見的不合理看法
包括災難式的想法、絕對化的想法、斷章取義
以偏概全、妄下結論、倒果為因«««««等
可嚐試以冥想或做筆記方式列出遭遇的事件
再記下自己當時的情緒反應及想法為何
之後考量當時的想法是合理或不合理
若是不合理的想法
則駁斥原本不合理的想法
再找出較合理的想法取代之
之後心情就能獲得改善
9. 學習放鬆:
平常培養好興趣與休閒的活動
學習到幾種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
例如運動、靜坐、瑜珈術、腹式呼吸法、冥想式放鬆法«««««等
壓力出現時
這些就是放鬆的最佳方式
10.正向的生活方式:
正向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
規律的運動習慣、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作息、正當的休閒娛樂、不酗酒不用毒品
11. 成長性格:
若能持續的成長性格
就能減少很多可以避免的壓力
學習到處理壓力的好方法
持續的成長性格
除了要有終生學習的態度
也要有終生學習的行動
12.尋求協助:
當你已處理壓力後
仍然感到相當乏力與痛苦
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尋求資源的協助
例如親人朋友的協助、社會團體的幫忙、醫院專業的協助
參考資料http://www.csh.org.tw/into/reh/%C2%E5%C0%F8%B3%E6%A6%EC/%BA%EB%AF%AB%AC%EC/%BD%C3%B1%D0%B6%E9%A6a/%BD%D5%BEA%C0%A3%A4O.htm
有些壓力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平時注意保健之道
就能夠減少因生病帶來的壓力
人往往想討好別人,而擔心說「不」會得罪人
其實
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
學習取捨
對於自己沒有把握或不想做的事
可學習婉轉而執著的說「不」,也才能避免可能的壓力源
2.壓力形成前,提昇「抗壓力」:
可以從以下幾點努力來增加一般處理壓力的,能力:
(1)平常學習好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堅毅的性格
(3)平時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網
(4)培養與維持運動習慣
(5)了解自己和成長自己
(6)接受醫院或民間團體的「壓力管理訓練」
3.壓力中,盡力而為:
凡事盡量不拖延
學習時間管理,強調行動力
就能提昇處理事件的效率
處理壓力事件中
盡力而為就是一種成功
之後
再心安的聽天由命
再用好的「應對方法」來處理壓力
4.壓力中,做好「自我暗示」:
處理壓力事件時,
暗示自己「擔心是沒有用的
我可以想一些方法來面對它的」
處理受挫的感受時
暗示自己「凡事只要盡力而為了
就可心安理得
再來做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
5.轉移憂慮:
一心常只能一用
可做一些事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例如看風景、聽別人說話«««««等
可做運動讓身體動起來
例如跑步、打球«««««等
可讓腦子動起來
例如閱讀、唱歌、聽音樂«««««等
6. 停止憂慮:
可嚐試「思考中斷法」
在心中喊「停」來停止思緒
找人說出來,用筆寫下來,用心唱出來,抒發了憂慮
自然停止了憂慮
事前做了最壞的打算
可以減少憂慮
事後用心接受那已不能改變的事實
才可能停止憂慮。
7. 適當發洩:
壓力出現了(1).第一步是先察覺自己的內在情緒反應
(2).第二步是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因為情緒無對錯之分,情緒只是反應出真誠的感覺
(3).第三步是適當的表達出情緒,例如說出來、寫下來、運動、運用幽默感。
8. 改變想法:
心理學上的一段名言:
「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
對於事件的看法是因
決定了的心情是果
換句話說
當壓力產生了
若能修正自己對於事件的不合理看法
就能修正自己的負向心情
而常見的不合理看法
包括災難式的想法、絕對化的想法、斷章取義
以偏概全、妄下結論、倒果為因«««««等
可嚐試以冥想或做筆記方式列出遭遇的事件
再記下自己當時的情緒反應及想法為何
之後考量當時的想法是合理或不合理
若是不合理的想法
則駁斥原本不合理的想法
再找出較合理的想法取代之
之後心情就能獲得改善
9. 學習放鬆:
平常培養好興趣與休閒的活動
學習到幾種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
例如運動、靜坐、瑜珈術、腹式呼吸法、冥想式放鬆法«««««等
壓力出現時
這些就是放鬆的最佳方式
10.正向的生活方式:
正向而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
規律的運動習慣、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作息、正當的休閒娛樂、不酗酒不用毒品
11. 成長性格:
若能持續的成長性格
就能減少很多可以避免的壓力
學習到處理壓力的好方法
持續的成長性格
除了要有終生學習的態度
也要有終生學習的行動
12.尋求協助:
當你已處理壓力後
仍然感到相當乏力與痛苦
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尋求資源的協助
例如親人朋友的協助、社會團體的幫忙、醫院專業的協助
參考資料http://www.csh.org.tw/into/reh/%C2%E5%C0%F8%B3%E6%A6%EC/%BA%EB%AF%AB%AC%EC/%BD%C3%B1%D0%B6%E9%A6a/%BD%D5%BEA%C0%A3%A4O.htm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壓力的來源
如將壓力源
視為知覺到威脅的任何刺激
則有許多事情
具有潛在的壓力
壓力源可概分為
社會長期事件
災害事件
生活改變
日常瑣事
心理因素等五類
此五類的壓力源由
全球、飛特殊化的因素
到完全是個人的外在因素
在至完全是個人的內在因素
社會長期事件
二十世紀誠可謂之壓力的世紀,此乃造因社會長期事件大幅增加,且廣泛地影響每一個人。例如,都市化所帶來接踵而至的壓力源包括:擁擠、噪音、塞車、污染、犯罪、高物價、官僚體制及缺乏社區感。即使是住在郊區的人們,亦不能倖免。諸如,經濟問題、社會孤立、工作不安全及缺乏社區資源等,均是常見的來自郊區之壓力源。除了都市化之外,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亦是造成壓力的主因。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無遠弗屆,許多爭議性的話題亦搬上了檯面,如墮胎、核能發電、環境保育、政治危機及意識形態的衝突,此類話題亦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壓力倍增。甚至家庭與性別角色價值觀念的轉變,亦會形成壓力。社會長期事件不僅牽涉廣泛,而且很難予以控制,不幸的是,卻相當難以評估此種壓力源對健康與安寧的影響,如,擁擠雖會對疾病、生理激動與情緒有所影響,惟關鍵點不在物理上的密度,而在於個人感到擁擠的程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環境的壓力源會形成普遍的壓力基礎,而更特殊化的壓力源則會建立於此。
災害事件
災害事件包括:水災、火災、颱風、地震、戰爭、飛機失事、工廠爆炸等。像著名的對日抗戰、八七水災、健康幼稚園火燒娃娃車事件等均是。一般人在歷經災變事件的反應,通常會有下列五個階段:
震驚階段、行動階段、合作階段、情緒化階段、復原階段。
雖然一般人經歷災變的反應有上述五個階段,可是上述各階段並非每一階段都會必然發生,其發生的次序也可能有所改變。
生活改變
所謂生活改變,指的是個人日常生活秩序上發生重要的改變。惟因變動得太突然及無法控制,且變動的事件又相當重要的,結果使我們很難有效地因應處理,即使是令人興奮的改變(如,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會對個人的身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心理學家對這些生活改變如何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感到濃厚的興趣。
生活瑣事
所謂生活瑣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且無從逃避的瑣事。此等瑣碎事件,雖每件的嚴重程度不足構成危害,但日積月累的結果,就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有鑒於生活瑣事的重要性,所以有些學者另行發展生活瑣事量表以因應。而這些生活瑣事可歸類為以下六個方面:
家用支出方面、工作職業方面、身心健康方面、時間分配方面、生活環境方面、生活保障方面。
事實上,生活瑣事與生活改變二者並不是截然劃分的事物。生活改變所形成的壓力,部分是因生活瑣事所產生的。例如,離婚可能會造成家務、照顧孩子及尋找朋友上的瑣事增加。生活改變擾亂個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程度越大,人們越易產生困擾與不和諧。
心理因素
上述四類壓力源,在性質上均屬於人與事,或人與人關係的外在因素。除此之外,屬個人內在心理上的困難,也是形成生活壓力的重要原因。
● 過度壓力下的症狀:
疲勞倦怠、過度緊張沮喪、酗酒、抽煙過多、染上毒癮、膽固醇過高。
參考資料http://summer.ntua.edu.tw/~t0336/pressure.htm
視為知覺到威脅的任何刺激
則有許多事情
具有潛在的壓力
壓力源可概分為
社會長期事件
災害事件
生活改變
日常瑣事
心理因素等五類
此五類的壓力源由
全球、飛特殊化的因素
到完全是個人的外在因素
在至完全是個人的內在因素
社會長期事件
二十世紀誠可謂之壓力的世紀,此乃造因社會長期事件大幅增加,且廣泛地影響每一個人。例如,都市化所帶來接踵而至的壓力源包括:擁擠、噪音、塞車、污染、犯罪、高物價、官僚體制及缺乏社區感。即使是住在郊區的人們,亦不能倖免。諸如,經濟問題、社會孤立、工作不安全及缺乏社區資源等,均是常見的來自郊區之壓力源。除了都市化之外,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亦是造成壓力的主因。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無遠弗屆,許多爭議性的話題亦搬上了檯面,如墮胎、核能發電、環境保育、政治危機及意識形態的衝突,此類話題亦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壓力倍增。甚至家庭與性別角色價值觀念的轉變,亦會形成壓力。社會長期事件不僅牽涉廣泛,而且很難予以控制,不幸的是,卻相當難以評估此種壓力源對健康與安寧的影響,如,擁擠雖會對疾病、生理激動與情緒有所影響,惟關鍵點不在物理上的密度,而在於個人感到擁擠的程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環境的壓力源會形成普遍的壓力基礎,而更特殊化的壓力源則會建立於此。
災害事件
災害事件包括:水災、火災、颱風、地震、戰爭、飛機失事、工廠爆炸等。像著名的對日抗戰、八七水災、健康幼稚園火燒娃娃車事件等均是。一般人在歷經災變事件的反應,通常會有下列五個階段:
震驚階段、行動階段、合作階段、情緒化階段、復原階段。
雖然一般人經歷災變的反應有上述五個階段,可是上述各階段並非每一階段都會必然發生,其發生的次序也可能有所改變。
生活改變
所謂生活改變,指的是個人日常生活秩序上發生重要的改變。惟因變動得太突然及無法控制,且變動的事件又相當重要的,結果使我們很難有效地因應處理,即使是令人興奮的改變(如,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會對個人的身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心理學家對這些生活改變如何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感到濃厚的興趣。
生活瑣事
所謂生活瑣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且無從逃避的瑣事。此等瑣碎事件,雖每件的嚴重程度不足構成危害,但日積月累的結果,就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有鑒於生活瑣事的重要性,所以有些學者另行發展生活瑣事量表以因應。而這些生活瑣事可歸類為以下六個方面:
家用支出方面、工作職業方面、身心健康方面、時間分配方面、生活環境方面、生活保障方面。
事實上,生活瑣事與生活改變二者並不是截然劃分的事物。生活改變所形成的壓力,部分是因生活瑣事所產生的。例如,離婚可能會造成家務、照顧孩子及尋找朋友上的瑣事增加。生活改變擾亂個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程度越大,人們越易產生困擾與不和諧。
心理因素
上述四類壓力源,在性質上均屬於人與事,或人與人關係的外在因素。除此之外,屬個人內在心理上的困難,也是形成生活壓力的重要原因。
● 過度壓力下的症狀:
疲勞倦怠、過度緊張沮喪、酗酒、抽煙過多、染上毒癮、膽固醇過高。
參考資料http://summer.ntua.edu.tw/~t0336/pressure.htm
訂閱:
文章 (Atom)